樵村渔浦的成语故事
拼音qiáo cūn yú pǔ
基本解释山村水乡。泛指乡村。
出处金·完颜亮《昭君怨·雪》:“昨日樵村渔浦,今日琼川银渚。”
暂未找到成语樵村渔浦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樵村渔浦)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合浦珠还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循吏传 孟尝》:“(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 |
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3回:“这是送上门的。你老人家休错这主意,过这村,就没这店了。”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宋 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珠还合浦 |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辨误一》:“殊不知珠还合浦,乃后汉孟尝,不可以孟尝君迁就也。” |
坐收渔利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 |
村夫俗子 | 清 李渔《风筝误 鹞误》:“我虽然不识字,不晓得诗的好歹,只是写得这几行子出的,也不是个村夫俗子了。” |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
村筋俗骨 | 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四折:“不解他粉黛蛾眉心上事,这才是村筋俗骨下场头。” |
冻浦鱼惊 | 《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
三家村 | 宋 苏轼《用旧韵送鲁远翰知洛州》:“永谢十年旧,老死三家村。” |
渔人得利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从中渔利 | 清·许奉恩《里乘》第四卷:“说其改醮,已则从中渔利,藉以餬口。” |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 《战国策 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七回:“三个商量道:‘没来由看使枪棒,恶了这厮!如今闪得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却是投那里去宿是好?’” |
渔阳鼙鼓 | 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渔翁之利 |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甲午为日本侵我东三省,俄、德出为调停,借收渔翁之利,大局又为之一变。” |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 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小人子母二人贪行了些路程,错过了宿店。来到这里,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欲投贵庄借宿一宵,明日早行。” |
村野匹夫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
撒村骂街 | 老舍《离婚》:“自己的妻子呢,只会赶小鸡,叫猪,和大声吓唬孩子,还会撒村骂街呢!” |
村学究语 | |
渔翁得利 | 清·庾岭劳人《蜃楼志》第15回:“趁着潮州兵将赴调,我乘空袭了城池,岂不是渔翁得利?” |
涸泽而渔 | 《文子 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
合浦还珠 | 明·沈鲸《双珠记·母子分珠》:“今分一颗与你带去,我自留一颗,以寓合浦还珠之意。” |
鹬蚌持争,渔翁得利 | 《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 《战国策 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