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造句


1.有唐一代,文人因科举而逃禅与僧人因科举而还俗屡见不鲜。

2.唐,因循“干禄字书”,科举要求正字法,书楷书。

3.事实上,到了明朝后期,八股文已经变成科举制义文章的一种泛称。

4.于此配套的是他规定科举考试不再以朱熹的注释为标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答案。

5.而名为“阿芙乐尔”的疗养基地位于利佩茨克州境内风景如画的顿河沿岸,周围遍布名胜古迹,起拍价为9920万卢布,9月16日在莫斯科举行拍卖会。

6.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多向往在科举中名列前茅,在仕途上飞黄腾达。

7.毕竟除了时断时续的科举之外,混进官府当小吏,几乎是民间才俊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

8.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9.他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10.张飞三人也不驱使,任由三匹马慢慢的走着,路上偶尔谈论这次科举,偶尔谈论天下大事,宋海多一身学问不俗,针砭时弊,字字切中要害。

11.(4)汉以后因袭博士官学制度(宋以后科举制度犹是变相官学),以利禄熏人心,以权威约真理,经世致用,空存美谈,钓名渔利,长留秽德。

12.胡说,就算不去科举,书,你也要读!立世存身怎能不知圣贤书中的微言大义?等你接了差事,每天还要读书,不可荒废。

13.你装,你继续装,十年读书就是为了这一天的成绩,居然表现出不知道,尤其是装的还这么像!“少爷,今天是科举考试看成绩的一天。

14.自隋唐以来,中举被称为“蟾宫折桂”,“桂林一枝”成为出类拔萃的代名词,科举考试称为“桂科”。

15.【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16.蒲松龄10几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72岁才成为贡员;范进中举,就是中考,考了至少十二三次。

17.无论你皇帝贴不贴黄榜,科举考试都是要进行的。

18.据说这项折桂的名字来历还有些意思,那是他父亲在世时,期望他这唯一的独生儿子能在三年一大考的朝廷科举考试中,一举夺的头名状元,来个蟾宫折桂。

19.我国的高校招生政策既借鉴了西方的招生考试模式,又深受传统科举考试文化的影响。

20.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因要求以这种书体应考,所以,又有“干禄体”之称。

21.而科举考试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手段。

22.唐代举制与选制是分离的,举选权利即参加科举考试与铨选的权利。

23.乡试是科举考试中规模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

24.童子科虽然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常科,但却不为研究科举制度史者所重视。

25.人们对他们并没有说短道长,因为他们都是参加科举靠真本事“考”出来的。

26.而陈、吕后来皆悔其少作,体现了永嘉事功之学与科举虚文的深刻矛盾。

27.在当时“废科举、兴学堂”的潮流下,开平县成立了第一家公立小学,胡根天幸运地走进新学堂。

28.他把这科举考试看作是一种浮名,我现在没考中,我把浮名换浅斟低唱,就是在歌伎酒楼,就是和歌伎、乐工交往,去写词、唱词。

29.光前裕后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最高的理想。

30.明后天您就要去科举了拿千字文做什么?

31.而且还仿照中国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取士,从乡塾到太学,都学习和使用汉文。

32.这里的“白卷”其实不白,科举时的“曳白”才是真白,如唐玄宗时那些“手持试纸,终日不成一字”的南郭先生。

33.????????朝鲜末期,由于官场腐败,科举制度已徒具形式,舞弊贿赂之风盛行。

34.科举学不仅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且其研究内容具有广博性和现实性。

35.因为林黛玉打小从来不鼓励他去仕途经济、科举考试、立身扬名,唯独林黛玉不劝他这个,所以他深敬林黛玉。

36.宋朝前期的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

37.后来,父亲见科举无望,便想着做些小生意养家糊口,纺纱机转的越来越快,绣针越穿越密,最终积劳成疾去世了。

38.科举制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双向关系,在长期考试实践中形成品类繁多的科举文化。

39.他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

40.只要你有绝世才华,无论什么出身,都能依靠科举,一举成名天下知。

41.科举考试中年龄最大者,要数广东顺德县老秀才黄章。

42.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臀力骠壮,超群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43.京中有人以长吉父名犯讳,说我不应参加科举。

44.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45.“桃李门墙开遍了,东风何时到梅花?”显然,他是想得到老师的一些鼓励,继续在科举中奋争。

46.当今圣上聪明睿达,在科举中开设“地球”。

47.他们中有一些人已经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朝廷官员,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贬职了,另一些从来没能一举得中。

48.唐代的科举也不像明、清那样一层层地考上来,录取也不完全看几篇诗文,而是要有公卿名人在社会上为之吹嘘并推荐才能应试登第。

49.文庙管理所副所长张劲雷介绍,过去,在科举考试之前,学生们也一定要来拜一拜孔子,这是千百年的传统了。

50.唐代古文家对科举考试中的时文多有批评,但实际上古文家与科举考试有着相违与相依的双重关系。

51.可正房里的杨氏却不乐意了,在她看来,唐钰身为庶子不思为家族专心营生却偏偏要去走科举之路,简直就是心怀叵测、其心可诛。

52.据说当年丁老爷子科举时候,官场非常腐败,丁老爷子一气之下罢笔长叹,扬长而去。

53.小舒也语出惊人,认为现在的国考不像古代的科举,更“强调思考和创新,并不是重复旧东西”。

54.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南征北伐的半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960)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十九人。

55.王稼祥受到批判的导火线是,1962年7月,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莫斯科举行争取普遍裁军的世界和平大会。

56.众所周知,大明朝是科举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入仕金榜题名才是人生之正途。

57.汉人读书,十年寒窗只为金榜题名,为科举一题死读读死。

58.须知,她可不同雷倩,若非大秦俗规,女子不得参加科举,难保她不会高步云衢,金榜题名。

59.在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60.刘宏沉吟道,对于目前仍以察举选官为主的帝国来说,还不到推行科举的时候,这些官宦人家的子弟就是帝国今后的栋梁,不能任由他们飞鹰走马地在家荒废掉。

61.他并不在乎为了维护利益,设计张大春,也不掩饰为了仕途科举,学习制艺,可以笼络官差,亦能附庸风雅,颇有城府,却不失于冷漠,人情练达,却不显得虚伪。

62.当年,陈世美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之后,抛妻别子,另结新欢。

63.短信祝你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中状元,好运伴你发财得银元,幸福健康增元气,愿你心中美好的梦想"中"能"元",让中元节给你带去美梦成真的心愿!

64.左侧凸刻“龙飞乾隆五十八年次癸丑春三月上浣吉旦(公元1793年——记者注),系为壬子科举人吴名勋所赐”等字样。

65.其实也这也不奇怪,孟家偌大的家业,本该顶门立户的孟若谷却一心扑在读书科举上,当起了甩手掌柜。

66.陛下,先皇陛下为大隋创下了盖世功勋!他登基后,先开创了科举制度,然后征发民众开凿南北大运河。

67.从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官员们,喜欢用“时文”来做记录,但这种文辞优美、立意深刻却拖沓冗长的记录方式,让习惯了数据与逻辑的外国负责人十分头疼。

68.由于多次科举不第,陈白沙与仕途缘悭分浅,他的后人也很少出现大人物。

69.只不过,这个世界考功名的方式,和白一凡记忆中的科举考试截然不同,不考经史子集,不考诗词歌赋,不考策论时文,不考八股文章。

70.古代科举分房阅卷,从此之后,再无《仪礼》之房,因此,诵习《仪礼》的学者寥若晨星,《仪礼》屡经翻刻,讹脱衍倒之处在在多有,但由于诵习者少,很少有人问津。

71.我大宋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又如何要去学那些邪术奇巧淫技!朝廷应当取消新学恢复旧制科举!

72.辛亥,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73.黄巢向全国发布檄文,揭露了唐朝宦官专权、官吏贪暴、纲纪败坏、科举失才等弊政,提出了“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

74.先太宗还首创科举制度,恨不得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却赚得英雄尽白头。

75.王韬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76.南宫世家世代书香门第,都说学而优则仕,然而南宫世家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禁止所有南宫家族子弟参加科举,更别说担任官职。

77.后来经过科举考试后一举成名,被唐太宗李世明看中,授予他一个不小的官职,而且还要把文成公主下嫁给他,但是他坚决不肯答应。

78.顾、黄、王坚持游击战,打了十几年,九死一生,还可坚持,康熙一开科举,还颁布特殊政策,对这些前朝义士开“博学鸿儒”科,免考入仕,黄宗羲就难办了。

79.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80.在很多人眼中,这种与科举制度捆绑在一起的议论文体,是“僵化”“迂腐”的代名词。

81.不几年后,中国传统教育史上一抹灰色阴影被最终揩去,流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彻底废除,各级学堂被认定并纳入中国的主流教育体系,沿袭至今。

82.自从西太后废除旧科举制度,他就心灰意懒了.

83.我们家也是从江西出来的,陶渊明是晋朝时候人,那时候还没有科举,高门大户垄断了官职,还定下了九品中正制,把天下的家族分为九品。

84.袁世凯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各级新式学堂教育,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广泛延纳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新学精英并委以重任。

85.才华盖世的他,会在科举考试中一炮打响吗?

86.听闻科举考试将近,那臣女便出一个‘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上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87.因此,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和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88.科举制度对整个唐代的士林心态、风俗习尚以及文学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唐人出处进退的人生选择以及人生哲学的架构意义更为重大。

89.落第士人是科举制度实行后的产物,是被科举所淘汰的士人群体。

90.赵蕤深知李白非“池中之物”,力劝他不走科举路,在荐举或制举上找门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大鹏飞举。

91.昔婺源王双鱼先生,家贫如洗,在三十岁之前,为窑工画碗,三十岁之后,读书训蒙到老,终身不应科举,著作逾百。

92.有的同学写孔乙己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死在丁举人家的大门口,用对比的方式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93.诗人词人其实很多都来自乡村,只不过地主出身的占绝大多数,虽然通过科举考试一登龙门,但昔日所见所闻或多或少总能留下些深刻的烙印。

94.苏格兰的高尔夫演变十分迅速,1860年首次公开赛在普瑞斯威科举行,由8名优秀的专业球手争夺冠军。

95.3月8日到16日,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列宁作了关于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96.3月8日到16日,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列宁关于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得到代表们的一致赞同。

97.在中国科举史上,唐、宋、辽、金与清代都曾以五言诗作为考试项目之一。

98.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

99.大唐天宝十四年二月,帝都长安举行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天下读书之人皆怀着满腔热情奔赴长安,志在高中皇榜、一举成名。

100.朔州人王赓荣是清朝光绪二年榜眼,是封建科举时代朔州第二个获得科举高等第的人。


※ "科举"造句帝一辞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