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21 个挠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náo zhí wéi qū挠直为曲 | 将直的拗成弯的。比喻变刚强正直为阿世取容。 | 汉荀悦《汉纪 成帝纪二》:“挠直为曲,斫方为圆;秽素丝之洁,推亮直之心。” |
yǐ zhǐ náo fèi以指挠沸 | 挠:搅。用手指搅开水。比喻不自量力,一定失败。 | 先秦 荀况《荀子 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 |
bì bù náo běi必不挠北 | 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
lín wēi bù náo临危不挠 | 挠:屈,折。遇到危险时并不屈服。形容英勇坚贞。 | 《周书·李棠柳桧传论》:“李棠、柳桧并临危不挠,视死如归,其壮志贞情,可与青松白玉比质也。” |
náo sāi juē ěr挠腮撧耳 | 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 | 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我这里急忙忙过六街穿三市,行行里挠腮撧耳。” |
bǎi zhǎo náo xīn百爪挠心 | 像有一百只脚爪在抓心一样。形容人心情错综复杂,心神不定。 |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4章:“那心里的滋味更不必提了,里面好似生了二十五个小老鼠——百爪挠心。” |
shǒu zhèng bù náo守正不挠 | 形容为人、做事坚守正道而不屈从。 | 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 |
juē ěr náo sāi撧耳挠腮 | 形容焦急无计的样子。 |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你这般撧耳挠腮,可又便怎生。” |
zhuā ěr náo sāi抓耳挠腮 | 又抓耳朵又搔腮帮子。形容高兴焦急等的样子。(挠、抓:搔)。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 |
xīn yǎng nán náo心痒难挠 | 形容高兴得不知如何才好。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着小生迷留没乱,心痒难挠。” |
náo hóu liè sǎng挠喉捩嗓 | 指违腔走调,不合声律。 | 明江廷讷《广陵月》第二出:“欲度新声休走样,忌的是挠喉捩嗓。” |
bǎi zhé bù náo百折不挠 | 折:挫折。挠:弯曲;引伸为屈服。无论遭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 汉 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
bù náo bù zhé不挠不折 | 不弯曲,不屈服。形容节操刚正,意志坚强。 | 宋 刘炎《迩言》:“夫观钱塘江潮,犹猛士之肝胆决裂,义士之怒发冲冠。观仙都天柱,犹直臣之气,不挠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 |
zhuā ěr náo sāi挝耳挠腮 | 挝:敲击。抓抓耳朵,搓搓脸颊。形容窘迫的样子。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那李瓶儿挝耳挠腮,一头撞在地下,哭的昏过去。” |
shén sè bù náo神色不挠 | 神色:神情,态度;挠:屈,弯曲。神情无所改变。 | 宋·李孜《纂异记·浮梁张令》:“庖人炙羊方熟,有黄衫者,据盘而走,仆夫连叱,神色不挠。” |
náo qū wǎng zhí挠曲枉直 | 指矫正曲直。 | 汉 桓宽《盐铁论 大论》:“而欲废法以治,是犹不用隐斧斤欲挠曲枉直也。” |
bù qū bù náo不屈不挠 | 屈、挠:弯曲。不屈服。形容不畏强暴和困难;十分顽强;决不屈服。 | 东汉 班固《汉书 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挠)不诎(屈)。” |
bù náo bù qū不挠不屈 | 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 清 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吾民族以不挠不屈之气概,与外族战,与土番战,与寒暑战,卒能斩荆披棘。” |
chí zhèng bù náo持正不挠 | 挠:弯曲。主持公道,不偏不向,不屈服。 | 《明史·蒋冕传》:“冕当正德之季,主昏政乱,持正不挠,有匡弼功。” |
zhuā xīn náo gān抓心挠肝 | 比喻十分难受。 | 关庚寅《“不称心”的姐夫》:“妈妈急得抓心挠肝,想去看看吧,工作脱不开。” |
zhōng gěng bù náo忠鲠不挠 | 鲠:鱼刺,引申为直。指忠诚正直,不肯屈服。 | 《晋书·刘颂传论》:“逮元康之间,贼臣专命,举朝战栗,苟避俎醯,颂以此时,忠鲠不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