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é biàn
注音ㄜˊ ㄅ一ㄢˋ
繁体訛變
1.该字字形古今变化不大,只是到了隶楷阶段,上部所从戈形有所讹变。
2.对此,西北大学文学院的邱晓老师表示,“误传说”里有些内容挺对,这些俚语的改变主要以音变为主,包括方言的音转和古音的讹变。
3.由于字的讹变,原意人们已不清楚了。
4.幸好有甲骨文保留真相,我们才敢断言,匕是手的讹变。
5.至于后世“義”字下部偶见从“弗”,则是“我”旁的讹变。
6.在后世演变过程中,“南”字上部变化较小,只是交叉的两斜笔拉直成一横笔而已,其下部则讹变较甚。
7.下部自小篆时或讹变作“巴”,已经看不出其原本表示跪坐的人。
8.然后,增加注释,对原注中不全的进行补释,世人常用讹变的别体字与说文正字不同的,详辨之,并题上“臣铉等曰”,与原许注区别。
9.例如,对前人尚未系统研究过的古文字形体讹变现象的探讨:他将纷繁复杂的古文字的讹变现象归纳为八种类型,并论述其原因以及研究的制约和研究的意义。
10.汉字演变中的讹变现象已被人们所认识,但需进一步探究。
11.尤以金文、行草、小楷见长;他研习古文字,成绩卓越,涉足甲骨、金文、战国文字研究,其中对古文字形体讹变的研究,被誉为“古文字研究中的一项新成就”。
12.而简体右边写成‘止’,实际上是‘心’在隶变过程中发生的讹变,而且笔画并没有变简。
13.有的讹变形体经过改造,获得新的构形解释,可称理据重构。
14.这大概是“外”与“升”字的书体在行草之间极其的相似,特别是作者的名字不受平仄的限制,讹变也不易觉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