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河后海的成语故事
拼音xiān hé hòu hǎi
基本解释谓分清源流。
出处《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暂未找到成语先河后海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先河后海)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虎不河 |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一鞭先着 | |
一鞭先著 | 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见《晋书 刘琨传》。 |
一饭之先 |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越语》:“寡人礼先壹饭矣。” |
一马当先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6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雷震等将簇拥左右。” |
三兽渡河 |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
三思而后行 | 《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
三豕涉河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
三豕渡河 | 汉·蔡邕《月令问答》:“书有转误,三豕渡河之类也。” |
不乏先例 | 姚雪垠《李自成》第四卷第14章:“明末起义首领中一向重视养子,而且以养子继承皇位的事在五代不乏先例。” |
不到黄河心不死 | 清 蒋士铨《空谷香 虎穷》:“我一路何等劝你,你这样人,不到黄河心不死,还说什么亲戚!” |
不废江河 | 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不敢后人 | 邹韬奋《抗战以来》:“凡遇党政当局对抗战建国积极方面有所号召,亦无不竭诚响应,不敢后人。” |
不甘后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而广不甘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
不耻最后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喻老》:“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
不顾前后 | 《红楼梦》一二○回:“不是说句不顾前后的话:当初东府里太爷,倒是修炼了十几年,也没有成仙。这佛是更难成。” |
东洋大海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弄得神魂颠倒,意乱心迷,将前妻昔日恩义,撇向东洋大海。” |
东海扬尘 | 晋 葛洪《神仙传 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
东海捞针 | 元 柯丹丘《荆钗记 误讣》:“儿,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东海捞针。” |
东海逝波 |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纵有真心为国、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难鸣也。东海逝波,其奈之何哉!” |
东海鲸波 | 高珪《岳坟感赋》诗:“东海鲸波谁可靖,只今惜少岳家军。” |
东郭先生 | 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讲东郭先生救助中山狼,反而几乎被狼所害的故事。 |
中河失舟,一壶千金 | 《遏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 |
临河欲鱼 | 《文子·上德》:“临河欲鱼,不若归而织网。” |
临河羡鱼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
义山恩海 | 元·柯丹丘《荆钗记·忆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费,召共居,感此义山恩海深难弃。” |
义海恩山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