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忍辱的成语故事
拼音hán xiū rěn rǔ
基本解释含:包容;辱:耻辱。形容忍受羞耻侮辱。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6卷:“且含羞忍辱,待报仇之后,死亦未迟。”
暂未找到成语含羞忍辱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含羞忍辱)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含辛茹苦 | 宋 苏轼《中和胜相院记》:“无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生而后成。” |
惨不忍睹 | 清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尸首堆积,惨不忍睹。” |
不辱使命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寿昌大笑起来,掉头对着立群说:‘不辱使命!’” |
目不忍见 | 《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 |
败德辱行 | |
羞恼成怒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这婆子,一则吃了酒,二则被这丫头揭着弊病,便羞恼成怒了。” |
羞羞答答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楔子:“羞羞答答的,怎生去!” |
闭月羞花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则为你闭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 |
恼羞成怒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
降志辱身 |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
忍辱负重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
耳不忍闻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9卷:“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闻。” |
忍俊不禁 | 唐 崔致远《答徐州时溥书》:“足下去年,忍俊不禁,求荣颇切。” |
碍口识羞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待说又止。” |
荣辱与共 | 余秋雨《霜冷长河·关于友情》:“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而且一度还称得上是生死莫逆、荣辱与共的朋友。”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宠辱不惊 | 《新唐书 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
士可杀不可辱 | 语出《礼记 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
含沙射影 | 晋 干宝《搜神记》第12卷:“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 |
辱国丧师 | 《明史 彭泽传》:“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辱国丧师。” |
老羞成怒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那一个老羞成怒,就假公济私,把他参改,拿问在监。” |
不羞当面 | 元 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君子不羞当面,我有什么弊病处。 |
城下之辱 | 梁启超《知耻学会叙》:“越惟无耻,故安于城下之辱。” |
忍气吞声 | 元 关汉卿《鲁斋郎》:“你不如休和他争,忍气吞声罢!” |
风木含悲 |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鼓腹含和 | 严复《主客平议》:“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无过庶过富之通患。”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忍无可忍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孙礼传》:“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