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盐博辩的成语故事
拼音mǐ yán bó biàn
基本解释比喻议论广博细杂。
出处《韩非子 说难》:“米盐博辩 ,则以为多而交之。”
暂未找到成语米盐博辩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米盐博辩)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博通经籍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融传》:“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
博学多闻 | 《文子 精诚》:“虽博学多闻,不免于乱。” |
旁征博引 | 清 王韬《淞隐漫录》:“生数典已穷,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计女多于生凡十四则。” |
地大物博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
博采众长 | 北齐 魏收《魏书 刘芳传》:“考括坟籍,博采群议。” |
私盐私醋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2回:“我在那边睡也非为别的,因越了不过李大姐情,一两夜不在那边歇了,他守灵儿,谁和他有私盐私醋?” |
无可争辩 |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六:“太社不立于京都,当安所立。尤无可置辩矣。” |
鱼米之乡 | 唐 王睃《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谄以缯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饶,说其鱼米之乡,陈其畜牧之地。” |
薪桂米金 | 宋·苏轼《次韵郑介夫》诗:“一落泥途迹愈深,尺薪如桂米如金。” |
博学多识 |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第45卷:“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晋书 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博览群书 | 《周书 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
雄辩高谈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却说安老爷的话,一层逼进一层,引得邓九公雄辩高谈,真情毕露。” |
辩才无碍 | 《大乘起信论》:“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 |
博古通今 | 《晋书 石崇传》:“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 |
通今博古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 |
生米煮成熟饭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0回:“等到生米煮成熟饭,他老人家也赖不到那里去了。” |
博闻强记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不隘。” |
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郭先生,自古‘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这是我们养他的不是了!” |
博闻强识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
博识多通 | |
斗米尺布 | 明 袁宏道《碧晖上人修净室引》:“其一余不知名,亦不识面貌,每日以沉湎为工课。凡所得斗米尺布,尽以沽酒。” |
余钱剩米 |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部分是有余钱剩米的,即用其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除自给外,每年有余剩。” |
博大精深 | 明 姜世昌《逸周书》:“迄今读之,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
博闻强志 | 先秦 荀况《荀子 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 |
博学多才 | 《晋书 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瑰伟倜党,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
不辩菽麦 | 晋 葛洪《抱朴子 穷达》:“庸俗之夫,暗于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 |
米珠薪桂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三》:“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