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千字文 > 千字文·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千字文·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周兴嗣

原文

zhìběnnóngjiàchùzàinánshǔshuìshúgòngxīnquànshǎngchùzhì

译文

【分段注释】

治本于农:治国的根本在于重视农业。务:从事于。兹:此,这个。

稼穑(sè):泛指农业劳动。稼,播种五谷。穑,收割庄稼。

俶:开始。载:从事,劳作。南亩:农田。《诗经·小雅·大田》:“大田多稼,既种即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艺:种植。

黍稷:泛指五谷等农作物。《诗经·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意思是说,铲除那些茂盛的有刺蒺藜。为什么自古就这样做呢?为的是要种植黍和稷。

税熟贡新:新成熟的粮食必先进贡给朝廷。税,上税,交税。贡,上贡,进贡。劝赏:鼓励嘉奖赏赐。黜:贬斥。陟:提拔。

【翻译】

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发展农业,要致力于农业生产。

春天就要开始耕耘土地,种上各种谷物。

收获季节,用刚熟的新谷交纳税粮,进贡好的新粮就会受到表彰和赏赐,否则就要受到处罚。

【解读】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古代的先民创造了悠久且高度发达的农耕文化,这主要得益于历代奉行的“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而中国古代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两项重要制度分别是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土地制度的变革至关重要,合适的土地制度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西周时代,国家基本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这是一种公有性质的土地制度,原则上土地归国家所有,耕种的人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土地被画成正方形,以“3×3”的规制排列,四周的八块土地交由八户人耕种,收成归自己,中间的一块是“公田”,收成归国家。因此从理论上讲,这一时期没有赋税制度。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井田制崩坏,于是各诸侯国顺应形势,改革土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不过土地所有者耕种土地时需要按比例收租,上缴国家,于是,赋税制度便出现了。这里所谓的“赋”,就是“户赋”“口赋”,简单来说就是按人头收税,而“租”就是按土地收租。

自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调整赋税制度,因为如何征赋征税、赋税制度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我们回看历史可知,凡是在某一时期实行的比较得当的赋税制度,都能够在农民收入与国家财政收入之间取得较好平衡的,也就是说,农民要负担的租、赋不能明显超过他们所能承受的限度,否则,如果将国家财政收入定得过高,农民负担过重,就会引起一系列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