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千字文 > 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周兴嗣

原文

jiǎnyòngjūnzuìjīngxuānwēishāchídānqīng

译文

【分段注释】

起:即白起,战国时秦国名将。翦:即王翦,战国末年秦国大将,杰出的军事家。颇:即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牧:即李牧,战国末年赵国名将。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都是十分善于用兵的将领。

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两句指两汉而言。汉代多次与匈奴交战,宣扬天威于沙漠。又汉代对有功之臣画像以表彰,如西汉宣帝画功臣于麒麟阁,东汉明帝画功臣于云台。

丹青:原本是绘画用的颜料,后称画为丹青。也作史册讲,丹册记勋,青册记事。

【翻译】

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这些都是精通兵法、善于用兵的名将。

他们的声威传到了北方的沙漠地区,美名流传在千古史册。

【解读】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人才辈出,这些人无一不是在大国兼并的时代背景下,历经战火洗礼、纵横沙场,建立赫赫战功的千古名将。

白起是秦昭襄王时期的著名将领,一生所立战功无数:公元前293年,率秦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击败魏、韩联军,歼敌24万,攻城略地;公元前292年,率军攻克魏国,夺取大小城池60余座;公元前274年,率军大破魏、韩联军,斩敌13万……白起一生征战70余次,从无败绩,有“战神”之誉,而他戎马生涯的最高峰当属与赵军的长平之战。长平一战,白起击杀了赵军统帅——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屠尽了45万赵军,只将年纪较小的240余名士兵放回赵国报信,从而在根本上重创了赵国。不过此战之后,白起自觉已经激起了赵国誓死抵抗的意志,不再适合继续担任对赵作战的将领,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肯再接受出征赵国的使命。可他没想到的是,此举却引来了秦昭襄王的不满,最后只落得奉命自尽的下场,实在可叹。

王翦是秦国另一优秀的军事将领,他一生为秦始皇南征北战,在秦灭六国的统一战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难得的是,王翦的儿子王贲也是不世出的将才,这父子二人横扫燕、赵、魏,齐、楚五国,战无不胜。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统一战争中,秦灭楚之战堪称王翦戎马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前224年,当时还是秦王的嬴政计划灭楚,他没有采纳王翦“非60万人不可”的意见,而是派了“不过20万人”足矣的李信,结果惨败。这让嬴政不得不亲赴王翦老家,将已经称病还乡的王翦请了回来,许以60万大军,并亲自送至霸上。王翦挥兵伐楚,一举得胜。据此,我们可知王翦拥有卓越的军事才华,他能将制胜的因素拿捏得恰到好处。此外,他也很有政治头脑,用于伐楚的60万大军几乎是秦国全部的兵力,一个将领领军在外、大权在握,势必会引起嬴政的猜忌。于是,王翦率军出征的时候,完全表现出一副贪财好利的小人嘴脸,三步一驻足、五步一回首,反复向嬴政请要肥田美宅,以此来打消嬴政的猜忌,保全了自己。

廉颇是赵国名将,勇武非常。由于赵国处在秦国东扩的前沿地带,因此长期受秦威胁。它能够在秦军的攻略下坚持下来,廉颇功不可没。廉颇虽是武人,但并不粗莽,他能够放下身段,信服“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并与其谱写出一段“将相和”的佳话,足见其胸怀和智慧。在长平之战前期,面对秦国大军的围困,廉颇能够判明战场形势,坚守不出,实为明智之举。可惜的是,赵王却中了反间计,他用赵括取代廉颇,最终导致了长平战败的悲惨结局。而廉颇也自此没落,辗转流落各国,再也没有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最终,八十五岁的廉颇在楚国郁郁而终,在历史上永远地留下了“廉颇老矣”的哀叹。

李牧亦是赵国名将,长期驻守在赵国北部的边陲重地雁门郡。他对匈奴作战的基本方针就是据守不出,让士兵们养精蓄锐,积蓄力量。这样的状态持续几年后,匈奴以为李牧怯战,便主动寻战,此时的李牧先诱敌深入,再集合重兵,大举包围了匈奴军,仅一战便重创匈奴各部,使其十数年都没有恢复过来。除了有效地抗击匈奴,李牧在与秦军作战时也屡次得胜。不过,李牧与廉颇一样,也是一位极具悲情色彩的将领。公元前229年,秦军攻打赵国,而这一次的领兵将领是王翦。王翦知道李牧的才能,没有直接与之对决,而是施用了反间计,借赵王之手斩杀了李牧。一代名将李牧就这样以近乎荒诞的方式结束了一生。在他死后不足三月的时间里,赵国都城邯郸就被秦军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