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犬迹狐踪犬迹狐踪的故事

犬迹狐踪的成语故事


拼音quǎn jì hú zōng

基本解释喻低弱的身手。

出处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他每那祖宗是斑斓的大虫,料想俺将门下无犬迹狐踪。”


暂未找到成语犬迹狐踪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犬迹狐踪)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狐群狗党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刘锄项,逐着那狐群狗党,兀良怎显得咱这黥面当王!”
浪迹江湖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3卷:“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迹江湖。”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
来去无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
犬马恋主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踊跃之怀,瞻望反侧,不胜犬马恋主之情。”南朝·宋·鲍照《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诗:“狐涂怀窟志,犬马恋主情。”
狐死首丘战国 楚 屈原《九章 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销声匿迹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来踪去迹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今番杀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问他,却也怀着鬼胎。”
无影无踪元 吴昌龄《东坡梦》:“你那里挨挨拶拶,闪闪藏藏,无影无踪。”
息迹静处《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画虎不成反类犬唐 刘知幾《史通 六家》:“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鸥波萍迹清·王士慎《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鸥波萍迹,足寄此生。”
犬牙交错东汉 班固《汉书 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声色犬马宋 苏辙《龙川别志》上卷:“不然,血气方刚,若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狐假虎威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渺无踪影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霍筠》:“宜春、蕊儿,渺无踪影。”
避影敛迹宋 叶适《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镱见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敛迹也。”
来踪去路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如今我竟要求你的大笔,把我的来踪去路,实打实有一句说一句,给我说这么一篇。”
鸡犬不宁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兔死狐悲元 汪元亨《折桂令 归隐》曲:“鄙高位羊质虎皮,见非辜兔死狐悲。”
狗党狐群明·元心子《金雀记·投崖》:“差杀你狗党狐群,我怎肯丧志污红粉。”
墨迹未干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4卷:“说犹未了,思温抬头一看,壁上留题墨迹未干。”
恶迹昭着
畏影恶迹《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萍踪浪迹明 徐霖《绣襦记》:“相公这样人家,萍踪浪迹,你那里去寻他?”
董狐直笔《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