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的成语故事
拼音fǔ dǐ chōu xīn
基本解释釜:锅。薪:柴。在锅底下抽出柴火。比喻从根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出处汉 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暂未找到成语釜底抽薪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釜底抽薪)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抽薪止沸 | 北齐 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
薪贵于桂 |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无如鬼,王难见如天帝,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
坐薪悬胆 | 《金史 术虎筠寿传》:“中都食尽,远弃庙社,陛下当坐薪悬胆之日,奈何以球鞠细物动摇民间。” |
靡所底止 | 《诗经·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
歇斯底里 | 茅盾《严霜下的梦》:“我听见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见许多狼,张开了锯样的尖嘴,在撕碎美丽的身体。” |
止沸益薪 | 明·李贽《为黄安二上人书》之三:“对高洁人谈高洁,已为止沸益薪,况高洁十倍哉!” |
海底捞月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
薪尽火灭 | 《法华经·序品》:“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 |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 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
破釜沉舟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
薪烬火传 | 梁启超《管子传·自序》:“虽不能至,而或具体而微焉,或有其一体焉,则薪烬火传,犹旦莫也,国于是乎有与立。” |
曲突移薪 | 清·李渔《玉搔头·媲美》:“曲突移薪计未忠,焦头烂额敢居功。” |
薪桂米金 | 宋·苏轼《次韵郑介夫》诗:“一落泥途迹愈深,尺薪如桂米如金。” |
深情底理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内中深情底理,奴才不知道,不敢妄回。” |
皮里抽肉 |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你觑我皮里抽肉,你休问我可怎生骨岩岩脸儿黄瘦。” |
无底洞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56回:“罗子富与姚季莼两人合摆个庄,不限杯数,自称为‘无底洞’,大家都不服。” |
曲突徙薪 |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
呕心抽肠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一卷:“那些呕心抽肠的鬼,更不知哭到几时,才是住手!” |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然糠照薪 | 《太平广记》卷一七五引《李琪》:“明年,丁母忧,因流寓青、齐间,然糠照薪,俾夜作昼,览书数千卷。” |
尝胆卧薪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
归根结底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如今是人力世界,归根结底,还是靠做。” |
刨根问底 | 老舍《老张的哲学》:“谁能刨根问底的要证据。” |
把薪助火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2回:“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
水底摸月 | 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谚语至理》:“赊酒时风花雪月,饮之时流星赶月,讨钱时水底摸月。喻世之无赖者也。” |
打破沙锅问到底 | 宋 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
杯水车薪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