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着于竹帛着于竹帛的故事

着于竹帛的成语故事


拼音zhe yú zhú bó

基本解释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亦作“着乎竹帛”、“着之竹帛”。

出处


暂未找到成语着于竹帛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着于竹帛)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青出于蓝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薪贵于桂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无如鬼,王难见如天帝,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着手回春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3章:“他想起来高一功的情况不妙,尚炯回来也许会着手回春。”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春秋·齐·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防患于未然《周易 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乐府诗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胸有成竹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视微知着
安于现状王朝闻《论凤姐》第11章:“这样的梦境,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
毁于一旦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百年累之,一朝毁之。”
溢于言表明 朱舜水《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来书十读,不忍释手,真挚之情,溢于言表。”
成竹在胸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止于至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吃不了兜着走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3回:“不可拿进园去,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罄竹难书《旧唐书 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之子于归《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竹篮打水一场空清·惜阴堂主人《二度梅》第15回:“这个孩子今日被小姐看出他的面目来了,只怕老爷要将小姐许配与他,你我不是竹蓝打水一场空吗?”
不绝于耳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翠竹黄花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慧海禅师》:“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
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 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当着不着明·汤显祖《牡丹亭·围释》:“老大王,你可也当着不着的。”
化干戈为玉帛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同归于尽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王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
无济于事清 钱采《说岳全传》:“我岂不知贼兵众盛?就带你们同去,亦无济于事。”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
识微知着
无动于衷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闻之漠然良久,若不能无动于衷者。”
怒形于色宋 洪迈《夷坚决》:“夫子赐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