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齿牙余论齿牙余论的故事

齿牙余论的成语故事


拼音chǐ yá yú lùn

基本解释微末的赞扬言辞。比喻不费力的奖励的话。

出处《南史·谢眺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余论。”


暂未找到成语齿牙余论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齿牙余论)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品头论足郭澄清《大刀记》开篇十二:“他们指手划脚,品头论足。”
论长说短清·褚人获《坚瓠十集·卷堂文》:“算功课论长说短,欲诉无门。”
齿牙为祸《史记 晋世家》:“初,献公将伐骊戎,人曰:\'齿牙为祸。\'及破骊戎,获骊姬,爱之,竟以乱晋。
嘴里牙多马力《黑牡丹》:“算啦算啦!你嘴里牙多,我说不过你。”
心有余而力不足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经邦论道《隋书 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
论黄数白明·丘濬《投笔记·投笔空回》:“笑弩骀言不逊,论黄数白不堪听。”
余波未平
绰有余裕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酒后茶余鲁迅《而已集 黄花节的杂感》:“从别的地方--如北京,南京,我的故乡--的例子推想起来,当时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没有什么意见,若干人当作酒后茶余的谈助的罢。”
珠玉之论《书言故事·谈论类》:“不聆珠玉之论。”
平心而论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六》:“而佳者反弃去,殆不可晓。平心而论,则惟《天地长留集》所取为当。”
共为唇齿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邓芝传》:“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一览无余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荡然无余南朝·梁·任昉《为梁武帝集坟籍令》:“近灾起柏梁,遂逐渠阁,青编素简,一同煨烬,湘囊綖柣,荡然无余。”
一偏之论宋·朱熹《答沈叔晦书》:“前日务为学而不观书,此固一偏之论。”
龇牙咧嘴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咨牙咧嘴道:\'不好吃!不好吃!\'”
伶牙俐齿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讲三干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损人行止。”
茶余饭后元 关汉卿《斗鹌鹑 女校尉》套曲:“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
论德使能战国·赵·荀况《荀子·王霸》:“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也。”
咬牙切齿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为甚事咬牙切齿,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纸。”
齿颊生香清·黄景仁《即席分赋得卖花声》之二:“怜他齿颊生香处,不在枝头在担头。”
犬牙交错东汉 班固《汉书 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以牙还牙《旧约全书 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绰绰有余清 郑观应《盛世危言 防边上》:“崇山峻岭所在俱有,诚使其险要,多筑土垒,则进攻退守,绰绰有余。”
读书三余《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格杀勿论清 林则徐《体察洋面堵截情形折》:“驶近夷路,概行追击,倘敢逞凶拒捕,格杀勿论。”
青面獠牙明 汤显祖《牡丹亭 圆驾》:“似这般狰狞汉,叫喳喳。在阎浮殿见了些青面獠牙,也不似今番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