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剥肤椎髓剥肤椎髓的故事

剥肤椎髓的成语故事


拼音bō fū chuí suǐ

基本解释剥:剥去;肤:皮肤;椎:捶击。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

出处唐 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而公承死亡之后,掇拾之余,剥肤椎髓,公私扫地赤立。”


暂未找到成语剥肤椎髓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剥肤椎髓)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肝髓流野《旧唐书·萧瑀传》:“上奔播六年,中原之人,与贼肝髓流野,得复宗庙,遗老残民闻舆马音,流涕相欢。”
切肤之痛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辄复云云尔。”
生吞活剥唐 刘肃《大唐新语 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末学肤受汉 张衡《东都赋》:“如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践目者也。”
肤末支离清 方苞《书柳文后》:“彼言涉于道,多肤末支离,而无所归宿。”
体无完肤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晋 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纂性急少恩,死之日体无完肤。”
剥茧抽丝朱光潜《艺文杂谈 谈对话体》:“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发,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
抽丝剥茧
沦肌浃髓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剥复之机《周易·杂卦》:“剥,烂也;复,反也。”
剥床及肤宋 陈亮《义乌县减酒额记》:“剥床及肤,其忧岂不在民乎!”
肤受之愬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肌无完肤《旧五代史·唐书·李健及传》:“健及少遇祸乱,久从战阵,矢石所中,肌无完肤。”
麟肝凤髓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益振》:“麟肝凤髓,不登于俎者,其唯蒋君乎!”
病入骨髓《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鍼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汗流浃肤宋·洪迈《夷坚乙志·青童神君》:“[深父]梦若至诸天阁下……有人挤之,坠潭中,蹶然而寤,汗流浃肤。”
敲骨吸髓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济饥。”
皮肤之见宋·阮逸《<文中子>序》:“或有执文昧理,以模范《论语》为病,此皮肤之见,非心解也。”
椎牛飨士《后汉书·吴汉传》:“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伤而起,椎牛飨士……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身无完肤《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死之日体无完皮。”
肤见謭识
雪肤花貌唐·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椎牛歃血清·戴名世《纪红苗事》:“或欲有剽掠,则潜结众誓于神,椎牛歃血,乃出所获者,集而瓜分之。”
恨入心髓明·沈德符《野获编·西北水田》:“是后中原士夫,深为子孙忧,恨入心髓,牢不可破。”
身体发肤《孝经 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凤髓龙肝明·孙仁孺《东郭记·吾将瞷良人之所也》:“他故人情蔼,消受他凤髓龙肝;我寸舌应嚼坏,愧没归遗两女子。”
肤寸之地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
恨入骨髓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归,令我君得自快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