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别赠语的成语故事
拼音lín bié zèng yǔ
基本解释分别时赠送勉励的话或忠告。
出处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团组织的教导,教师的嘱咐,妈妈的叮咛,同学们的临别赠语,又记取了多少?”
暂未找到成语临别赠语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临别赠语)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流言蜚语 | 《明史 马孟桢传》:“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此士习可虑也。” |
别财异居 | 《宋史 太祖纪二》:“癸亥,诏: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 |
语重情深 | 严复《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诗见述率赋奉答》:“忽蒙佳什誉过庭,语重情深谁敢荷?” |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风言影语 |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致赵秋舲书》:“猥以春来王粲之不归,论传海外东坡之忆死,风言影语,莫识来因,一介鲰生,何忌何惜!” |
临危受命 | 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下临无地 | 唐·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
语不惊人 | 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语短情长 | 袁鹰《悲欢·深深的怀念》:“‘人民,真是太伟大了!’这句语短情长的衷心赞叹,我想,是足以代表所有长征战士的心意的。” |
花言巧语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0卷:“巧言,即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
语重心长 | 清 洛日生《海国英雄记 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
分门别类 |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志录集》:“《夷坚卷》原四百二十卷,今行者五十一卷。益病其烦芜芟之,分门别类,非全帙也。” |
散言碎语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0回:“今被他一篇散言碎语带去,却又不是劳而无功?” |
快人快语 | 陈白尘、贾霁《宋景诗》第24章:“宋大帅真是快人快语!来,干一大杯!” |
妙语连珠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他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常常使众人大饱耳福。” |
偶语弃市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
别有用心 | 宋 朱熹《与刘子澄书》:“方别寻得一头绪,似差简约端的,始终文字言语之处,真别有用心处。” |
临危授命 |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千差万别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文遂导师》:“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 |
天差地别 | |
一语中人 | 宋·李昌令《令善录·刘贡父》:“盖好谑人者,但知取快一时,不知一语中人,其酷甚于毒刃。” |
流言飞语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流言飞语,何足凭信。” |
喃喃自语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84回:“知圆听到这里,不觉嘻嘻一笑,喃喃自语道:‘救兵救兵,只落得狗咬洞宾。’” |
呀呀学语 | 巴金《还魂草》:“朋友那个新生的男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养育起来的,现在开始呀呀学语了。” |
前言不搭后语 |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四科长急得前言不搭后语地说:‘701,不是我!’” |
别无选择 |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对那些企图投敌的巴彦,只能采取无情斗争的对策!” |
居高临下 | 北齐 魏收《魏书 财安王》:“缴山立栅,分为数处,居高临下,隔水为营。” |